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迎“大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成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关键词
来源:中国建设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建筑业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力素质和技术集成能力低、产能过剩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为切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15%以上,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2017年年底,包含北京住总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在内的195家企业被住房城乡建设部认定为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北京、上海、天津等30个城市被确立为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
为发挥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的示范作用,梳理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发展装配式建筑,今年11月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决定开展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实施情况评估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各地在市场和企业层面对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产品体系等进行了不少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行业性问题。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副院长张锡治向中国建设报表示,住房城乡建设部在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确立1年后进行全面评估并强调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是非常及时和有必要的,装配式建筑要想长远健康发展务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到各地建设实际等。
企业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体系
在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肖绪文看来,装配化是未来建造技术六大发展方向之一,排在建造技术十大发展重点首位的就是装配式建造技术。
“装配式建筑必然是下一代建筑行业的主流。”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表示,装配式建筑打破了几千年来的传统建造方法,以建筑构件“标准化”、建造方式“工业化”颠覆了传统建筑理念。基于智能制造工业化基因,该公司研发了覆盖大部分常规建筑需求的装配式整体叠合结构体系并提出了等同现浇结构的“SPCS结构体系”设计方法。
北新建材董事长王兵认为,装配式建筑要实现四个“装配化”:结构的装配化、内装的装配化、外装的装配化、设施设备装配化。“在内装方面,北新建材推出鲁班万能板来替代木材、腻子、油漆、涂料、壁纸、壁布,全面取消现场湿法作业,最终实现了个性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
“建筑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线。”远大住工总裁唐芬表示,竖向现浇、水平叠合、非结构部分预制做法中,竖向现浇最为关键。这一做法减少了75%以上的模板,并且能适应工厂大规模制造的需要,对现场施工的工人也没有额外的要求。
“现在很多地方一提到装配式建筑就要新建厂房、引进新生产线、建设参观通道,不仅投入好几亿元,还占用大量土地,导致构件成本很高。”张锡治向中国建设报表示,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在利用既有管桩流水线生产预制构件方面做了一系列尝试,通过管桩生产线生产圆柱和方柱,同时委托其他企业生产圆形框架柱和方形框架柱,由于模具可重复使用,生产的框架柱比PC(混凝土预制件)构件厂便宜25%以上。
装配式建筑行业亟待回归理性
虽然装配式建筑“十三五”规划出台近两年、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诞生也已满一年,但总体而言,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也多少会遇到一些问题。
远大住工相关负责人表示,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最大的区别是“整体性”,为了做到质量、成本、工期可控,企业要把传统的建筑施工中分散脱离的各个环节衔接成一个有机关联的整体。“对企业而言,上下游的承接是个难点,管理难度也将大大增加。”
中民筑友董事长訚军也持类似观点。他表示,发展装配式建筑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原来的手工劳动变成系统的工业化生产,要用工业化思路来管理传统的建筑业,这实际上是要对管理进行总体升级。
对于当前装配式建筑成本普遍偏高的情况,訚军认为,一方面,起步阶段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另一方面,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来发展装配式建筑,成本肯定会高,而且企业还没形成竞争力。如果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管理水平,最后成本自然会降下来。
另外,远大住工相关负责人还建议,要提高公众认可度,在社会层面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要进一步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检查验收环节的规范等。“装配式建筑具有工业化特征,重要的是打造标准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具有快速复制的可能。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完善政策,进一步落实鼓励政策,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值得关注的是,在规模化推进装配式建筑过程中,一些地方或企业出现了单纯为提高装配式建筑占比而采用装配式技术的情况,既没有节省人力成本也没有减少材料的浪费。对此,张锡治认为,发展装配式建筑要结合国情、地方建设水平、施工技术等。此外,虽然现行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可操作性强,但还应该关注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初心”——“两提两减”(提升质量、提升效率,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评价标准还应在碳排放量、人工成本、耗材等指标上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