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管控新模式:引入保险
- 发布时间:2018-11-15 14:45:55
- 发布者:河北海滨建工集团
建筑工程质量管控新模式:引入保险
转自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房屋是人民群众最重要的财产和生活保障,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当出现质量问题时,由于赔偿机制不健全,用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如今,建筑工程质量管控出现了新模式,即引入保险公司,引进建筑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nherent defects insurance,即IDI),由质量风险控制机构(Technical inspection service,即TIS)介入,为建筑工程质量多加一层“防火墙”。
据了解,IDI保险是始于法国的一种强制保险制度,后来逐步被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引入,目前应用于全球40多个国家,目前在我国上海、深圳等地也已开始试行实施。
所谓IDI,是由建设单位投保的,根据保险合同约定,保险公司对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在保险期间内由于建筑工程潜在缺陷所导致被保建筑物的物质损坏,履行赔偿责任的保险。它由建设单位投保、支付保费,保险公司为建设单位及建筑物所有权人提供因建筑潜在缺陷导致保修范围内的物质损失时的赔偿保障。
为对比原有的建筑质量监督模式,保险公司会聘请独立的第三方TIS,对投保IDI保险的建筑项目设计、施工和验收各阶段进行全流程质量风险检验,客观评估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找出质量缺陷并汇报给建设单位和保险公司,跟踪施工单位整改,将建筑质量风险控制到正常水平以上,形成与监理单位共同监督的“双保险”建筑工程质量管控新模式。由于建筑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保险公司能否盈利,保险公司对质量风险控制机构的工作质量会严格管理,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也会建立负面名单制度,漠视建筑质量管理而造成严重建筑质量事故的企业将被保险公司拒保,无法获得IDI这项未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强制性执行的保险而被建筑市场淘汰。
然而,IDI保险在我国发展历史较短,国内保险业对于质量风险风控服务认识不一,也缺少成熟的质量风险控制机构,这就需要一套工作规范来指导质量风险管控工作,为保险公司厘定保险条件提供规范化的工程技术依据。中保协组织编写的工作规范是国内第一套公开发布的IDI保险质量风险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为未来IDI风控领域更加深入的技术规范制定奠定了基础,是通过IDI保险积极实践建筑质量风险管控新模式,协助政府管理提升建筑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里程碑。
中保协副秘书长郭红表示,发展建筑质量保险,通过制定规范指导实施标准化、系统化的保险风控服务,开创了建筑工程质量管控的新模式,促进建筑质量提升,让人民群众住进“质量放心的房子”。
截至目前,我国上海地区2018年累计IDI保险保费收入已达7亿元,承保了约300个项目,平安、人保和太保为主承保单位,其他参与共保的保险公司约为10家。
风控规范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袁勇民表示,国家大力推行“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负责制”等举措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更高的工程质量标准的需求日益迫切。这样的需求从一个侧面推动了长期以来我国单一的工程质量管理模式已开始向第三方咨询机构、保险、各高新技术专业机构等多渠道管理模式的转变。在这个背景下,IDI保险的成功引入,开启了保险参与工程质量安全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新模式,是商业保险配合政府职能转型、充分发挥市场力量的一个成功典范。随着IDI在国内的发展,预计未来五年,IDI保费规模将达到4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