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盐碱地修复项目获奖。
近年来,黄骅市重点向园林绿化和科研倾斜,采用客土栽植、铺设隔盐、引湿地入园等技术对盐碱地进行改良,以克服土壤盐碱、水质苦咸、投入成本高等难题。几年间,白蜡、金叶榆等耐盐碱植物在黄骅“风生水起”,3年时间长出320余公顷绿洲,书写了盐碱地上的“绿色奇迹”,黄骅“盐碱地绿化项目”也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一年栽、两年黄、三年进灶堂’,这就是黄骅城市绿化曾经的写照。”在海滨游园,回忆起当年的黄骅城市绿化,干了20年绿化工作的黄骅园林局技术员王建亭说,在2000年前,黄骅绿地总面积不足百公顷。
让盐碱地上长出绿洲,是全体黄骅人多年的期许与愿景。坚持把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全力打造适宜人居、绿色生态的现代化沿海新城的必然要求,更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
黄骅市文萃园前后对照
黄骅属滨海冲积平原,土壤主要为含氯化物盐成分较高的盐渍土,肥力很低,加之淡水资源严重缺乏,且地势较低,排水不畅,土壤脱盐困难,这些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黄骅市创园办主任张祺超说,引湿地入园和一系列治盐排碱措施的实施,成为盐碱地上绿树成荫的关键所在。
黄骅湿地公园原本是个具有小湿地地形的坑塘,通过扩挖地形、栽植乔灌木,对原有面貌进行改造提升,既尊重了原地理生态,又节省投资成本,还突出了乡土文化特色,成为当地公园的典型示范之一。
盐碱地湿地景观化,以发挥其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黄骅市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绿化高质量发展,他们在适宜改造的区域,按照河岸、浅水区、深水区的湿地类型,通过扩挖原有洼地、河道、坑塘等地势较低的区域,抬高河边和河岸地势,浅水区芦苇群落成片状分布或点状分布,河岸选择栽种白蜡、国槐、垂柳、柽柳等耐盐碱绿化树种,深水区形成水系景观。
昔日盐碱荒地变成了现在的滨河公园。
盐碱地上绿化搞得好与坏,苗木成活率“最有发言权”。在充分考虑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和水源因素的基础上,“四步克盐法”应运而生。黄骅园林局副局长刘国栋介绍,适地适树、抬高地势、修建排灌系统降低水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这种“下控水、中改良、上覆盖、树控高”的四步法成为盐碱的克星,苗木成活率提高至85%以上,基本达到一次成活的效果。
为了实现因地施策的精准种植,黄骅市专门建起了园林绿化科研所。一方面与河北农业大学合作,做好盐碱土地的检测,在森林公园,科研所根据各地块的盐碱度和P H值,分类栽植白榆、国槐、银杏等相适应的树木品种;另一方面,依托苗木试验基地,实现对白榆等耐盐碱植物的引种驯化,有效提升耐盐碱性和观赏性,让更多品种在盐碱地立地生存。随着城市绿化创新的深入,客土栽植、铺设隔盐等方法接踵而至,有效增加了盐碱地绿化园林植物的多样性,逐步实现了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和很多地方的公园建设不同,黄骅突出坑塘改绿工程,通过对废弃地、垃圾地等加以改造提升,实现污水入网、雨污分流,同时,因地制宜栽植适合生长的各类苗木,打造出靓丽的景观效果。如今,漫步黄骅,清真寺游园、六道嘴游园……总面积1500亩的88个街头游园均匀分布在城区,既为城市平添了一道靓丽风景,又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的空间。
“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高质量的发展始终要突出“以人为本”,黄骅致力于以环境效益为核心,兼顾经济效益,带动社会效益,实现了三者的完美统一。而城市面貌的改善和城市形象的提升,不仅给黄骅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也为这座城市的招商引资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和前景。
“城市绿化已成为黄骅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吸引着越来越多投资者的目光,也更加坚定了我在黄骅投资置业的信心。”北京凌云东园科技有限公司黄骅分公司总经理李艳涛说,正是看中了黄骅发展的“软环境”,2015年公司到黄骅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分厂,专门从事汽车配件生产,短短几年时间,公司发展驶入“快车道”。
近年来,随着北汽、世原、和信百纳川、北交大轨道交通综合研发及试验基地等项目相继落户,黄骅已逐渐成为河北省重点打造的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和渤海新区“港产城”发展战略的城市核心,也更加坚定了当地决策者对“城市环境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