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全覆盖不让数据孤岛成为行业发展绊脚石
- 发布时间:2019-04-13 08:30:18
- 发布者:河北海滨建工集团
来源:建筑时报
“在册工人4005260名,在场工人2496861名,上线项目10501个,参建单位59619家”,这一连串精准的数字,来自近日某一天“全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的实时数据显示。
《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下简称《办法》)的正式施行,意味着建筑业已迈入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数据天网”的顺利成型,将全面覆盖全国8万余家建筑企业的5000多万名建筑工人,真正惠及行业发展。
“实名制”的提法在业内已不算新鲜事,近年来许多省市都在区域内展开了尝试。但《办法》的正式施行,仍然备受业内外关注。笔者留意到,“数据汇集、一卡通、市场出清、企业成本”等关键词,已成行业讨论焦点。
“建筑大省”湖北是国内较早推行农民工实名制的省份之一。2015年,湖北省全面推行施工现场劳务人员实名制,推进劳务人员的诚信信息管理,并加大了欠薪案件查处力度。2017年5月,全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正式上线,率先在湖北武汉进行试点。
抱着从“标杆”中挖“良策”,探索其对行业及个人影响的想法,笔者走访了湖北境内多位业内人士,以期了解《办法》所引发的反响与动态。受访者普遍认为,建筑工人推行实名制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但全面落地仍需职能部门牵头宣贯指导,加强后期的严格监管则是关键所在。
中小型建企需尽快走出“实名制”理解误区
笔者在走访企业的过程中发现,《办法》施行后的这一个月里,央企、国企和大型民企由于起步较早,其对于实名制管理的理解比较清晰,对于平台启用等相关政策信息反应迅速,同时也已经迅速地展开了相关工作的部署及项目落地。而不少中小型民营施工企业则对“实名制平台”概念比较模糊,有的企业并不清楚新政施行,有的甚至简单理解为以实名身份进行用工登记,闸机刷卡进出便利项目部考勤类资料管理等。
被列入全国试点单位的中建三局湖北省科技馆新馆项目,在结合实际探索劳务工人管理新模式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至2018年期间,曾有湖南省住建厅、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湖北省总工会、山西省科协及多家建企单位到项目开展劳务实名制观摩调研活动40余次,其中大型实名制观摩活动5次。
笔者了解到,作为平台试点单位,为让建筑工人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湖北省科技馆新馆项目率先在湖北引入了专业的物业公司,实名制管理相关实操工作主要由物业部门负责。
从事该项目部实名管理已有两年多的物业经理王和平向笔者介绍道,《办法》中的“全国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由承包企业管理系统、作业企业管理系统、项目现场管理系统、劳务工人管理系统、中国建筑劳务管理网及云筑劳务APP等多部分组成。三大主要系统中,承包企业管理系统包含实名管理、现场作业过程管理及‘四化一监督’;作业企业管理系统包含合同管理、工资发放管理和评价管理;项目现场管理端则包含着工人档案管理、工人职业技能管理和评价管理。
在专用操作电脑上,当王和平用密码登录管理平台的承包企业类别后,包含着“施工队伍、出入统计、工资管理、安全考核、项目培训及项目预警、奖惩记录、流动党员管理和不良记录”等多个类目的综合页面,将项目部内与“人”挂钩的所有信息全面展现。
首页不仅有当日现场人数,出勤人数、此刻在场人数以及刷卡率,还以趋势图与饼图等方式,为管理者统计分析了全天现场人数变化趋势以及现场工种占比等信息。此外,当日所有参建单位出入情况各类统计数据更是一览无余。由此可见,平台不仅仅只是一个记录工人个人履历、技能情况、考勤信息、工资信息、用工信息、个人信用等基本信息的“造册表”。
对于企业而言,工人职业电子档案的方式不仅能够填补过去多年劳务管理的“空白”,同时还有助于发现“挂靠”、违法分包等行为。更重要的是,大数据的“雁过留痕”,可以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地利用工人实名信息、项目信息、参建企业信息等基础数据的汇集,依托已有的数据分析模型实时掌握项目进度、风险,提升企业战略、管理以及业务决策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还将用工信息与公安机关的人口信息系统进行了关联,企业可通过该系统进行个人信息筛选审核,对有不良社会记录人员谨慎使用,当发现犯罪或公安部门追逃人员直接向公安机关举报。据了解,目前已有3000多人被列入平台黑名单,而这些人由于“不良记录”将无法进入中建系统就业。
织密“数据天网”,方能让智慧建设成为现实
“人员底数真伪可辨、出勤记录清晰可查、工资发放全程追溯,这是平台的基础功能之一。据我所知,整个中建系统都在使用这个平台,未签订合同录入系统通过各类培训的工人不得进场”,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湖北省科技馆新馆项目党支部书记温杰告诉笔者,许多企业之前也在尝试实名制管理,但如果只是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者区域性应用,仍具有局限性。
湖北省建筑业协会副秘书长涂峰在谈到地域局限时同样表示,目前湖北省内恩施州、宜昌市管理成果比较显著,但由于信息数据未能集中到统一平台上,在涉及到跨县市乃至跨省的劳务问题时,仍会出现瓶颈。因此,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的要求,所形成的既符合政府监管要求又满足市场配置劳务资源需求的、覆盖全国范围的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这一说法与笔者在走访武汉天马建设集团时了解到的情况十分吻合。该企业摸索实名制管理已久,所辖的利川某项目最具代表性。细究该项目部管理有效的原因,源于湖北恩施州所搭建的“建设领域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化管理系统”。但对于企业本身而言,管理者表示,由于各项数据信息的“分割”,区域性的平台管理成果并未给该企业在进行多项目综合管理时带来质的提升。
中建一局武汉分公司项管部经理陈晓峰对《办法》的施行表示十分认可,他认为,对于建筑业这个传统产业,只有扩大劳务用工实名制管理的覆盖面,以全国性的数据平台全方位“进阶”,实现总包方、分包方、工人乃至更多方的“强联系”,方可真正维护建筑工人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双方合法权益。
由此可见,缺乏数据共享交换协同机制,“数据孤岛”现象就会频频显现。只有打破“孤岛”,将原本并不产生直接关联的数据,经过中间元素进行串联,才能挖掘出数据的价值。关联数据越多,“滚雪球”的效果愈加明显,可产生的价值也将呈指数级增长。
笔者从湖北省建管局方面了解到,2018年间,该局已采取市州调研、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建筑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并多次召开由部分市州主管部门负责人和施工总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目前正加快推进省级建筑工人实名制服务信息平台搭建工作。湖北省住建厅近日印发的《省住建厅关于服务建筑业民营企业发展的十条措施》中,也着重提出了将提供劳务信息支持,尽快建立信息化监管手段。
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实为“多赢之举”。未来,当省级乃至全国平台完成数据汇集后,无论建筑工人发生工作流动或是返乡,只要到新的建筑企业,企业都可以通过个人身份信息,直接查询到其此前的从业经历、技能培训经历等多类信息。企业将告别传统“以包代管”的务工管理模式,规范建筑工人从业行为,提高工人技能,增强其技能积极性,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而政府部门则能依托建筑工人实名信息、项目信息、参建企业信息等“大数据”,遏制欠薪现象,保护工人合法权益,解决建筑企业季节性工人年后招工难等问题;通过行业用工及劳务迁徙等情况,推动城镇化发展,培育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队伍,为宏观政策的制订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持。
一份富有借鉴价值的管理思路
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务用工管理对于建筑企业既是最大、最普遍的风险因素,也是建筑企业最大、最普遍的价值因素,更是未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建筑企业要规避风险或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应主动借实名制管理的“东风”来攻克这个难关。
如何有效实现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在湖北省科技馆新馆项目,笔者看到,像“白领”在建筑工地上下班的工人们,每人都有一张小小的卡片。这张“一卡通”中包含着持有者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经历、技能等级等所有个人信息,以及考勤、工资、奖项,甚至党员发展等20余种信息。
通过“一卡通”,系统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劳务工人进行数据采集,为劳务工人制作了一份不断更新的职业档案,堪称劳务工人“第二身份证”。而通过云、网、端打通整条劳务实名制管理链的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则依托这些数据的汇集整理,为后期其他项目部选择劳务队伍、劳务工人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真实信息,为行业标准数据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工人们把“一卡通”当成工作与生活的“金钥匙”,因为它既是工地门禁卡,也是项目消费卡,更是发放薪酬的工资卡。“一卡通”可用来充值购物,还集成了洗浴、理发、收发快递、代购火车票等众多市场化服务,同时兼具图书阅览、观影等服务。
依托卡片信息与平台的互通,工人拥有全国建筑用人单位可见的档案,工人可以登录平台获得招聘求职、法律援助、职业培训、个人信用等更多的社会服务,同时还能随时随地通过“云筑劳务服务云”手机App查看个人考勤,查看工资发放记录。
“工资是工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传统的手工记录方式,效率低、容易出错,经常因为核算不准引发矛盾。如今,依托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精确统计劳务工人考勤情况,为劳务工人工资清算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有效规避了劳务纠纷。”据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科教文卫事业部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吕莉介绍,通过运用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平台,中建三局作为总包方与劳务公司分包方和银行签订三方协议,建立劳务工人工资专用账户,专用账户内的资金除发放工人工资外,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不得开通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渠道,不得提取现金,为劳务工人工资清算、发放支付撑起“保护伞”,有效防范分包方挪用、拖欠工人工资等行为发生,全面保障劳务工人权益,推动其职业化、产业化。
落地实名制,人心是关键。在交流中,笔者了解到,自开展劳务实名制以来,深入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被项目部视为重中之重,他们通常以会议交底、宣传物料等各种方式,让劳务管理层、班组和劳务工人深入了解并认可实名制管理的重要意义,同时分期分批组织班组负责人进行系统操作培训,通过加强培训学习,落实操作规范。
为细致探索管理体系样本,项目部专门成立实名制领导工作小组,结合项目实际制定了精细化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指南。如设置“劳务管理员”岗位,负责各项信息录入、更新等工作;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每周召开内部协调会,解决推进、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各劳务企业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每月展开一次包含花名册、身份证、技能证书、劳动合同、考勤、工资发放公示单、工资表、培训教育记录、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劳务实名制管理检查;不断规范实名制管理流程,形成一套劳务工人从进场到任务完成退场的标准流程。
笔者看到,除了聘请专业物业公司进工地、加强电子职业档案信息管理和保障工资月结月清等,该项目部还从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硬软件建设,如生活区、生产区分离且生产区全封闭,实现门禁考勤全记录;现场教育全记录并上传系统,实现实时动态管理,保障安全培训无死角;利用信息化平台细化管理内容,明确各岗位职能职责。
建筑工人推行实名制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从短期看,实名制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工作成本和管理上的烦琐,所以很多企业都对实名制心存疑虑。但据已经应用平台的部分企业反馈,前期越是慎重对待、复杂化筹备,越能为后期的全程管理和经济效益带来“肉眼可见”的提档升级。
要以法律手段保障平台的刚性运转
“全国建筑工人信息管理平台”的正式推进是形成实名制管理的有效手段,是规范行业管理、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举措。中央财经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沈建峰曾表示,《办法》的核心意义在于其推动了建筑领域用工关系的劳动关系化。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包工头”却对《办法》能否落地表示怀疑。他表示,许多工人进城务工都是老乡带老乡临时组队,“散户”式的建筑队并不稳定。通常,一个工程包含很多工序,许多工期短的工人根本不愿意办卡,中小型企业和项目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家会不会立法强制监管。此外以前工资是发现金,如果改用工资卡,到了个税起征点要不要扣税呢?大家愿不愿意掏钱交社保呢?
因此,实名制管理要落实到位的话,还有一些配套措施要跟进。例如加强行业服务体系建设,让建筑队向企业化发展,承载更多权益保障,将建筑工人实名制与落户、就业、就学、住房、养老、医保等重要城市福利和社会保障挂钩,使其享受公共服务,消除城乡差别,形成稳定的产业化工人队伍。
不过,这位“包工头”或许还未意识到,未来,随着《办法》的落地,行业将会发生巨变。湖北省律师协会建筑与房地产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百思得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何应伟认为,不仅仅是“包工头”和劳务公司将被专业作业企业取代,许多不顺应变化的中小型企业也将面临“寒冬”。“比如建筑企业必须与建筑工人签订劳动合同,意味着建筑企业必须承担用人单位的全部法律责任,施工成本将会增加;没有条件配备实现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所必须的硬件设施设备的建筑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而通过工资专用账户按月足额将工资直接发放给建筑工人,对建筑企业的资金链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其中必然涉及企业的优胜劣汰、市场出清,带来建筑劳务行业革新,从而对建筑行业产生洗牌效应”。
此次《办法》明确指出,实名制管理将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领域施行,湖北省市政工程协会秘书长赵亚玲在研读相关细则后也表示,建筑行业规范化管理一直是“老大难”,这是市场自我调节盲目性、滞后性的固有弊端。新规出台实际上仍是用新办法解决老问题,与“四库一平台”遏制资质挂靠、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核查联动机制类似。因此,实施实名制,最好首先由职能部门牵头做好相关政策的宣贯指导,从上到下将《办法》提升到强制推行的层面,一手狠抓证照挂靠,一手严抓实名管理。同时,监管要积极跟上,由管理人员深入一线,展开定期和不定时督查。
由此看来,建筑工人实名管理平台必须夯实“执行地基”,强化“实时监管”。只有录入到位、使用到位、执行到位,把建筑用工管理的相关关系都纳入到平台的系统中,平台才能达到设计功能标准。同时,更要以法律手段保障平台的刚性运转,让信息上线成为建筑项目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对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未严格履行平台使用义务的企业,将“监管”和“问责”上升到依法追究的高度。